京剧给演员穿的服饰可以分为大衣、二衣、三衣和云肩四大类。
(一)大衣。
大衣是京剧服饰内部分工的行当之一,它根据不同的用途,用可以细分为很多小分类,如蟒、改良蟒、旗蟒、官衣等。大衣类服饰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即便同一种衣服,在不同的场合、由于穿衣人身份地位的不同,也会有很多细微的、不同的讲究和规矩。
大衣服饰有一个优点,即根据其着装,可以让观众很快看出人物身份的不同。与二衣、三衣不同的是,大衣的蟒、帔、褶子、开氅、宫装、八卦衣、官衣等服装在袖口处均有水袖。
(二)二衣。
二衣的种类也很多,主要包括靠、改良靠、箭衣、马褂、抱衣、夸衣、卒坎、龙套、大铠、青袍、茶衣、大袖等及其他配件和装饰物。如僧背心、道背心、镖囊、弹囊、绦子、大带等。
(三)三衣。三衣又被俗称为“靴箱”,主要包括人物穿着的靴鞋和内衣装束。
(四)云肩。
也被称为“披肩”,是汉民族吸纳外来服饰文化,融会贯通,升华为自己的民族服饰结晶,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京剧服饰款式。常用四方四合云纹装饰,云肩在明清时期非常流行,但大多是在婚庆喜宴等场合使用,是婚嫁时青年妇女不可或缺的衣饰。
演员的艺名,往往是其艺术风格与表现特色的形象体现,艺名在广大戏剧观众中的知名度是与演员的演艺成正比的。
对于艺名的来历,在戏曲界自然不足为奇,但在外界则知之不多。据笔者的了解和搜集,大致可分这样几种:
科班出身,取自字辈 从前演员拜师学艺,往往要由师傅选取艺名。这种艺名根据字辈排定,同一时期学艺的学员称为一辈,其格式为“姓+字辈+其他字”组成。“姓”仍是各人的原姓;中间一个为字辈字,固定不变;后一字自由选取。
如京剧科班“富连成”就是这样,“富字辈”有马富禄、谭富英等,“连字辈”有马连良、刘连荣等,“盛字辈”有叶盛兰、高盛麟等。其字辈为“喜、富、连、盛、世、元、韵”。
登台龄童,用以纪念 有的艺名是根据演员正式登台演戏那一年的年龄取名,具有纪念意义。演员学艺的年龄往往比较小,所以这类艺名大都是儿童的年龄称谓,显得天真可亲。如京剧表演艺术家周信芳,七岁时就开始演戏,初出茅庐,身手不凡,故名“七龄童”,以后又改为“麒麟童”。
姜亦珊(1978年-2019年12月5日),北京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
姜亦珊专攻张派青衣表演艺术。自幼喜爱文艺,6岁在沈阳少年宫学习舞蹈基本功,八岁开始在辽宁省芭蕾舞团及辽宁歌剧院学习舞蹈,12岁考入沈阳艺术学校京剧班,受教于刘宏霞、韩玉凤、吴艳华、王英兰老师门下,主工青衣。
2019年12月5日,姜亦珊离世,年仅41岁。
京剧大腕儿的专业称呼是角儿或者是老板。角儿是针对戏曲界内比较有名气人物的尊称,有时也称名角儿或者好角儿。
老板是旧时对著名京剧演员或组织戏班的京剧演员的尊称。比如京剧梅兰芳在旧社会就叫梅老板,谭鑫培叫谭老板,评剧白玉霜叫白老板。
京剧演员分生、旦、净、丑四个行当。“生”所扮演的是男性人物,根据角色年龄、身份、性格的不同,又分老生、小生和武生。
著名的老生演员有马连良、周信芳、马长礼等;著名的小生演员有叶盛兰、姜妙香、俞振飞等;著名的武生演员有盖叫天、李少春等。
“旦”扮演的都是女性人物,又分青衣、花旦,老旦、小旦,武旦、刀马旦等。著名的旦角演员有20年代出现的“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苟慧生等。
“净”扮演的是性格豪爽的男性,特征是要勾画成花脸,所以也叫“花脸”,著名的花脸演员有裘盛戎、袁世海等。
“丑”扮演的是一些活泼、幽默、机智的男性人物,有时也演阴险狡猾的角色,又叫“小花脸”,有名的丑角演员有萧长华、马富禄等
白金,女,1994年出生,165cm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民盟盟员、北京市民学习之星,北京京剧院青年领军之一,北京京剧院优秀青年主演,工青衣。 京剧梅派传人。CCTV全国京剧学生电视大赛金奖,青衣组第一名得主,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梅葆玖先生...
拍的比较好且社会影响力大的有两部,一是霸王别姬,二是梅兰芳。都是陈凯歌导演,霸王别姬的主要演员是张国荣,张丰毅,巩俐,故事题材好,有时代感,演员表演出色,导演功力深厚。1993年,该片荣获法国戛纳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金棕榈大奖,成为首部获此殊荣的中国影片。此外,这部电影还获得了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国际影评人联盟大奖等多项国际大奖,并且是唯一一部同时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金棕榈大奖、美国金球奖最佳外语片的华语电影。
1994年,张国荣凭借此片获得第4届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特别贡献奖。2005年,该片入选美国《时代周刊》评出的“全球史上百部最佳电影”。梅兰芳是黎明主演,相比霸王别姬,逊色不少。
连奕名,于荣光,刘蓓,谢孟伟,蒋勤勤,秦海璐,袁泉,
丁晓君 81年的 旦角,梅派青衣窦晓璇 85年的 也是梅派青衣周婧 80年的 程派青衣马佳 83年 梅派青衣王盼 85年 工青衣张云和张佳春都是花旦,不知道具体哪年,但应该都是80后~~对了,还有储兰兰,83年的,正经戏不怎么演,出了张专辑,搞新京剧,有几首当京歌听听也还是不错的~~天津青年京剧团的单莹、李洋都很不错谢谢提问
恩晓峰,王克琴,金翠凤。最享盛名的女演员有:先“玩儿票”,后“下海”、号称“坤伶元老”的“老生”恩晓峰;因家境中落而学戏,“皮黄”、“梆子”全能的“花旦”王克琴;文武精通的“文武老生”小兰英;一出《十八扯》红遍上海滩的“花旦”金翠凤(后更名宋凤云,改演“小花脸”)。
恩晓峰
姿容秀美、有“女伶三杰”之称的“青衣”、“花旦”刘喜奎;能够自编自演的“青衣”、“花旦”金月梅等人这些女演员几乎都是先在天津、上海、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大城市唱红之后,从外地进的北京城。
刘喜奎
十九世纪初期,李毛儿创办的“髦儿戏”班在上海打响后,群起仿效,培养女演员的班社一天一天地多起来。
1914年,著名河北梆子演员“还阳草”(本名杨韵谱)在北京成立了“梆子、二黄两下锅”的“套德社戏班,演员一律是女演员,秦凤云、雪艳琴、鲜灵芝、李桂云、张蕴馨等人先后在该社担任“旦行”主演。“老生”有小兰芬、窦兰芬……“武生”有盖荣萱、韩月樵铜锤花脸”有王庆奎、王金奎等。
创办人杨韵谱除主持社务外,还担任编导。该社在演传统剧目的同时,还编演了不少时装新戏,如:《一元钱》、《二烈女》、《啼笑姻缘》、《家庭祸水》等,该社是对改良戏曲有贡献的一个戏曲班社。
高庆奎、雪艳琴之《四郎探母》
1916年田际云主办的女科班“崇雅社”成立,又给女演员队伍中培养出一支生力军。这些新生女演员在1919年,又成了“城南游艺园”大戏场的基本力量。
1930年,焦菊隐创办“中华戏曲专科学校”,首先突破梨园界的隙规陋习,在招生问题上,开始采用了“男女兼收”的办法。
1931年更盛行了“男女合演”,“坤旦”挑大樑地逐渐多起来了。雪艳琴就联合“老生”杨宝忠、“武生”周瑞安组织“成庆社”合作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