蕾丝是一种舶来品。网眼组织,最早由钩针手工编织。欧美人在女装特别是晚礼服和婚纱上用得很多。18世纪,欧洲宫廷和贵族男性在袖口、领襟和袜沿也曾大量使用。19世纪初的帝政风格女装也好,随之流行的浪漫主义时装也好,或更晚些的克里诺林和巴瑟尔时期女装也好,在使用lace方面比起前一世纪毫不逊色。20世纪初的新艺术风格时装更是变本加厉,在S形造型的裙装上饰些"瀑布般的"焰空花边。二百多年来,欧洲再加匕后来的北美对花边的需求是如此之大,世界上很多不发达国家都为他们生产手工花边,其中包括中国。上海的徐家汇地区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曾经是一个的镂空花边的重要加工区,那里信奉天主教的家庭几乎就是一个个花边加工车间。
在20世纪以后的各个阶段,就没有再遇到上述的"花边黄金时期"。虽然在女性童装、晚装或婚纱上花边仍然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中国,从80年代开始,久违的lace又悄悄与时装一起重返。但是,年轻的一代更喜欢把它们叫作蕾丝绒或喱士--对他们来说,不精确的港台译音似有一种不可抗拒的魅力。到了20世纪的尾声,lace突然成为时装舞台的明星。随着"透明装"(transparent look)和"透视装"(see through look)的流行,喱士本身变得与它译名一样时髦。
起源
蕾丝花边,起源于16世纪的欧洲,广泛应用于奢华纺织服装的装饰。一开始他的生产过程相当的复杂,它不像传统钩制或刺绣的,而书按照图案效果用丝线或纱线编结而成,制作时需要把丝线饶在一只只的小梭上面。每只梭只有拇指大小。一个不太复杂的图案需要几十只或近百只这样的小梭,再大一些的图案则需要几百只小梭。制作时把图案放在下面,根据图案采用不同的编、结、绕等手法来制作。
发展
到了上世纪,蕾丝花边从传统的编、结、绕等手法向现在的机械化发展。而机械链块针织花边机,极大的丰富了花边种类和图案。其用途也从服装装饰扩展到了家居装潢及饰物等各个领域,且需求量快速增加,产品品种更加丰富,推动了花边行业的迅猛发展。我国的花边起步较晚,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织造花边的机器主要是从外国进口,上世纪90年代初期,广州和浙江一带吸收了国外机器的特点,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自主研发了我国第一台花边机,并通过深圳的一个花边工厂作为试点单位.从此结束了我国花边机器需要进口的问题。
现状
而到了2000年后,花边生产正逐步从机械链块针织花边机向电脑花边机过渡。电脑花边机的出现,又使花边行业出现一次革命性的变化。它克服链块针织花边机复杂生产工艺,趋于采用先进的电脑控制,加强自动化生产规模,节省时间,提高的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