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露》的作者是董仲舒。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
《春秋繁露》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宣扬“性三品”的人性论、“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的伦理思想及赤黑白三统循环的历史观,为汉代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
作品简介:
在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得到巩固与加强,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
为适应统一的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冕旒有一个非常好听的名字——繁露,意为很多露珠。汉代学者董仲舒有一本著作《春秋繁露》,一看便知讨论的是帝王将相关心的事情。
《春秋繁露》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春秋繁露》现存最早版本为宋嘉定四年(1211)江右计台刻本,本文介绍的是明正德十一年(1516)锡山华坚兰雪堂活字印本,也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铜活字印本之一。
答:苗族服饰不能露肚子、露肩的
苗族有百余种服饰,从精细华美的施洞苗服饰到原始粗犷的南丹苗服饰,风格款式各异。
苗族有佩带银饰的习俗,这和苗族的历史相关,而且在传统观念中银饰可以辟邪,有吉祥幸福的寓意。
上海近代生活服饰,由于特定的时代及地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在中国服饰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五彩斑斓,美不胜收。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仁之于人,义之于我者,不可不察也。
众人不察,乃反以仁宽己,而以义设人,逆其理,鲜不乱矣。
莫欲乱,而大抵常乱,以暗于人我之分,而不省仁义之所在也。是故《春秋》为仁义法,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义之法在正我,不在正人。我不自正,虽能正人,弗为义;人不被其爱,虽厚自爱,不为仁。
波斯。
但妮露的着装并未严格参考历史上真实的波斯女性服装进行设计,而是选取了造型热烈奔放、带有浓郁阿拉伯风情的肚皮舞(Belly dance)舞者服饰作为原型。
《春秋繁露》的意思是:中国汉代哲学家董仲舒所作的政治哲学著作。它推崇公羊学,发挥“春秋大一统”之旨,阐述了以阴阳五行、天人感应为核心的哲学-神学理论。
《春秋繁露·通国身》原文:
气之清者为精,人之清者为贤。治身者以积精为宝,治国者以积贤为道。身以心为本,国以君为主。精积于其本,则血气相承受;贤积于其主,则上下相制使。血气相承受,则形体无所苦;上下相制使,则百官各得其所。形体所无苦,然后身可得而安也;百官各得其所,然后国可得而守。也夫欲致精者,必虚静其形;欲致贤者,必卑谦其身。形静志虚者,精气之所趣也;谦尊自卑者,仁贤之所事也。治故身者务执虚静以致精,治国者务尽卑谦以致贤。能致则精合明而寿,能致贤则德泽洽而国太平。
《春秋》一书主要是总结战国前二百多年的历史。董仲舒给它总结出十项特点,称为“十指”。
(一)在列举事变时,重点突出,不是面面俱到。
(二)明确指出事变的发展趋势。
(三)根据事变发展的趋势,点明具体措施。
(四)主干加强,旁枝削弱,根本的内容多叙述,次要的东西、非本质的内容少写或不写。
(五)有疑问的地方要辨别清楚,同类事物找到差距。
(六)区别每个“干部”之所长,研究他们的合理使用。
(七)亲近周围之百姓,吸引远处的人民,满足人民的要求,这是治国的根本之路。
(八)继周文之后而返回到质朴。
(九)用五行显示天道。
(十)考查灾变以显示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