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家训为典范图书推介词?

2024/7/21 4:39:48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服饰网
中国古代家训为典范图书推介词?

家庭是国家的缩影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古代士大夫的生活信条。

“人必有家,家必有训”,运用家训教诫家人、子弟,在我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许多已成经典。比如,周公旦的《诫伯禽书》、司马谈的《命子迁》、诸葛亮的《诫子书》、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李世民的《诫皇属》、包拯的《包拯家训》、欧阳修的《诲学说》、袁采的《袁氏示范》、朱柏庐的《朱子家训》、李毓秀的《弟子规》等等,不胜枚举。

关于孝仁礼义

在我国古代,家训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伦理道德的要求、文化知识的教育、谋生技能的传授、为人处世的告诫等,几乎涉及个人、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司马迁最终能写出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离不开其父司马谈的家训和价值观,即对“孝之大者”的理解。

司马谈学富五车,他的才学也赢得了汉武帝的赏识。汉武帝专门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官职:太史令,掌管天时星历,还职掌记录,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献。

司马谈认为,自孔子死后的400多年间,诸侯兼并,史记断绝。当今海内一统,若作为一名太史不能尽到写作的职责,内心必会惶惧不安。为此,他非常希望司马迁能完成他未竟的大业。

于是,在临死的时候,司马谈拉着儿子司马迁的手,边哭边嘱咐,这就是司马谈的《命子迁》。司马谈希望自己死后,司马迁能继承他的事业,更不要忘记撰写史书,并认为这是“大孝”。他说:“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

有了这样的家训,司马迁终不辱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这样一部家训,被历代推崇,甚至被認为“古今家训,以此为祖”。这就是南北朝时期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它反复被刊刻,虽历经千余年而不佚。

《颜氏家训》中,今人最为熟悉的就是那句“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实际上,该书共有七卷计二十篇文章,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且意义深远。

如它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儒家经典为主,也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

书中许多名句至今一直广为流传,如:“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至今读来仍会觉得很有意义。

与《颜氏家训》齐名的是袁采的《袁氏世范》。该书是很多私塾学校的训蒙课本,被历代士大夫推崇,并将其奉为至宝。

生年不详,卒于1195年的袁采,官至监登闻鼓院,其职责是管理信访接待之事,其人为官刚正。

袁采属于才德并佳之辈,在任乐清县令时,他感慨当年子思在百姓中宣传中庸之道的做法,于是,撰写《袁氏世范》来践行伦理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并不是板起面孔说教,而是深入浅出,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书中有许多句子十分精彩,如“小人当敬远”“厚于责己而薄责人”“小人为恶不必谏”“家成于忧惧破于怠忽”“党人不善知自警”等等。

家庭教育的特色

自古以来,家训、家风的话题就是每个家庭绕不开的永恒主题。制订家训或家规既是古代家庭教育的特色,又对现代家庭教育具有显著的借鉴作用和指导意义。

家训和家风有着密切的联系,家风的形成,是家庭长辈和主要成员影响和教诲的结果。

晚清名臣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相当重视,虽然他贵为朝廷的要臣,但他并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成为“官二代”。他教育儿子要成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咸丰六年(1856年)九月二十九日,他写信给九岁的儿子曾纪鸿说:“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

如何做一个君子,曾国藩教育儿子说:“尔年尚幼,切不可贪爱奢华,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尔宜举止端庄,言不妄发,则入德之基也。”读书与做人,实质是相容并包的。通观曾国藩的一生,其言传身教对于曾氏家族的儿孙成才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都奠定了扎实基础,值得今人借鉴。

在新星出版社出版的《父子宰相家训》辑中,记录了张英、张廷玉父子二人所著的《聪训斋语》和《澄怀园语》。这父子二人所著的家训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成效的家训经典,是修身齐家的典范,传诵不息。这些家训至今读来仍觉受益匪浅,以至于中纪委的网站也出现“让他三尺又何妨”的名句。为官清正,心系百姓,淡泊致远,克己清廉,乃是当代为官从政者的榜样。

可以这样说,这些源远流长而又独具特色的家风、家训,既是家庭教育的范本,又是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延续的重要载体和媒介,因而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最终得以千载流传。

解今人之困惑

文化学者张颐武曾说:“家风,讲究的是耕读为本、诗礼传家。通过家风、家训教导后辈,潜移默化地传达社会规范。《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曾国藩家书》等,含有大量教育族中子弟如何与人相处的道理。这些著作中包含着一些永恒的价值,对我们今天的家风传承依然有用。”

今天我们应该怎样看传统?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贫和富?如何当与时俱进的父母?品德修养与学习好,哪个是孩子的基本配置?如何解决孩子的厌学情绪……

几乎所有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都可以在我国古代大量历史名人的教子故事及其成功经验、失败教训中找到答案。

古代的家训和家风,既给今人提供了丰富的家教知识,又给今人提供了思路和启迪。

  即使历史的车轮早已跨越千百年,然而,这些经典的家训和家风所反映出来的价值追求并没有过时。它仍然能在古人的智慧与今人的困惑之间架起一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