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延续传统的同时推陈出新。唐朝女性服饰个性鲜明,与以往朝代服装相差较大。唐朝服饰是传统服饰与外来服饰相互融合以及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唐朝服饰在发展过程中不仅没有脱离传统的民族特点,还在此基础上加强借鉴与创新,在形式上延续传统,从更深的精神层面去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特点。唐朝女性服饰在延续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大胆的接受外来元素,结合自身文化特点,吸收外来精华,打开了唐朝乃至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繁荣局面。无论是服饰的样式、材料、颜色,还是图案、搭配等都体现着传统的传承与创新,是现代服饰设计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2、 高新材料与技术相辅相存。唐朝女性服饰的发展离不开纺织业、印染业以及刺绣工艺的繁荣发展。衣料与设计的关系是技术与艺术的完美体现,服饰面料是服装的基础,也是设计的灵魂,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面料,就不能设计出高水平的服饰。从现代服饰发展来看,就是唐朝服饰文化传承的体现,将材料与技术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展服饰,设计出更好服装。
3、启迪现代服饰设计灵感。唐朝服饰的色彩运用与款式设计中体现着“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并且逐渐被世界所认识和接纳,对世界的服饰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朝服饰的色彩运用与设计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世界各国在不断的丰富自身的文化体系,在服饰方面逐渐挖掘传统文化特色,还对彼此的民族文化精华进行接纳与吸收。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世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受到国际时尚界的关注与重视。在服饰造型与表现手法上,唐朝服饰的特点与文化底蕴深深地影响现代服饰设计,启迪现代服饰设计的灵感,唐代服饰文化成为我国民族特色代表之一。
夏商周时期,冠服制度已成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分别等级尊卑的东西,标志着权力和等级的冕服和官服以及各种饰品逐渐成为服饰发展的主流。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22—前221年),冠服制度则进一步纳入“礼治”范围,成为礼仪的表现形式,充分反映着封建的等级制度。按照《周礼》规定,举行祭祀大典或朝会时,帝王和百官必须身着冕服或弁服。它的具体形制因穿戴者身份的尊卑贵贱不同而各有差异。这个时期服装的主要形式是上衣下裳制。上衣大多为小袖,长到膝盖,下裳为前后分制,两侧各有一条缝隙,腰间用绦[tao涛]带系束。
战国时期,服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就是“深衣”和“胡服”的出现。深衣是将原有的上衣和下裳缝合在一起的衣服(有些像后世的连衣裙),因“被于体也深邃”(意思是遮蔽身体的面积大。见《礼记·深衣》)得名。胡服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服装。它一般由短衣、长裤和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赵武灵王为强化本国军队,在中原地区首先采取胡服作为戎装。由此,穿着胡服一时相沿成风,以致形成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第一次的大变革。
秦统一中国后,建立了各项制度,其中包括衣冠制度。汉代秦之初,大体上沿袭了秦制。至东汉明帝时,始参照三代与秦的服制,确立了以冠帽为区分等级主要标志的汉代冠服制度。服饰在整体上呈现凝重、典雅的风格。秦汉时期的男子,主要穿着的是一种宽衣大袖的袍服。它基本上可以分为曲裾与直裾两类。曲裾就是战国时的深衣;直裾又称襜褕,除祭祀、朝会外,其他场合均可穿着。汉代服饰的另一特点是实行佩绶制度。
汉代妇女一般都将头发向后梳掠,绾成一个髻。髻式名目繁多,不可胜举。此外贵族妇女头上还插步摇、花钗作装饰。奴婢则多用巾子裹头。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与战国时的不同。还有穿襦裙和裤(大多仅有两只裤管,类似今天的套裤)的。
“唐装”,一意为由满族旗装改良成,又一意为狭义上的唐朝服装,唐朝服装广义上与汉族的汉服同义,属于 汉服体系;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又称汉衣冠、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到公元17世纪中叶(明末清初),在汉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传统服装和配饰体系,是中国“衣冠上国”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和大臣们一直在商量一件特别重要的事——恢复"汉家衣冠"。在这群"创业者"眼中,要想巩固起义和战争成果,就必须从文化上杜绝元朝的统治合法性。
于是在建国之初,朱元璋发布了"衣冠复古诏",说是要"上承周汉,下取唐宋",恢复中华衣冠,去除"胡风"。但是,实际上,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这场"汉服运动",首先从统治阶级内部就出了问题。
明代的许多服饰,实际上都带有元朝的特色
上层社会对"元制"汉服的偏爱:明代的"官服",几乎沿用了元制
我们当代人都对明代文官的服饰特别感兴趣。按照明代的制度规定,不同级别的官员,其官服(常服)上的补子是不一样的。
比如,文官一品绯袍,绣仙鹤;二品绯袍,绣锦鸡;三品绯袍,绣孔雀;四品绯袍,绣云雁,等等。
唐代时期,新罗与唐朝交往甚密,服饰特点几乎与唐朝无异,朝鲜王朝中期之后韩服吸收了明朝服装式样,特别是女服朝高腰襦裙发展,而官服、朝服、宫廷重要礼服亦一直保留汉服制度,并随汉服变化而变化,如唐朝时官员的乌纱幞头的后系带为下垂带样式,新罗官员幞头同为此样式,而明代之后改为展角样式,李朝也改为短展角;如李朝王后大礼服一直都为中国皇后翟衣样式。
而现代韩服和汉服的主要不同之处:汉服一般是交领右衽,也有对襟的(V字领),而朝鲜服装的交领不明显,近似小v领;女服裙子束的特别高,而且下摆十分宽大、蓬松
汉族人本来不穿裤子,后来受到少数民族影响,开始穿裤子了。这个影响是最大的,源于著名的“胡服骑射”。
我们知道,不穿裤子,穿大的长袍,是不利于骑马的,只能站在战车上。
有了裤子以后,才有了骑兵。这个是受少数民族的服饰影响。裤子在汉族服饰中的出现,是汉族服饰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女性的服饰,旗袍是受影响最大的产品。和裤子一样,汉族本来是没有旗袍的,今天的汉式旗袍,是受少数民族的影响。
虽然汉族旗袍与传统的满族旗袍的差别虽然很大,但是总体上,还是受到满式旗袍的很大影响。旗袍自然、得体、大方、方便,适合近现代生活的实际需要,添补了旧式汉族女装落后于实际生活的缺乏。因此旗袍的出现,也是服饰文化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像帽子,靴子,都是从少数民族中吸收过来的服饰文化,从而极大的丰富了汉族服饰的整体水平。
是的,旗袍和唐装都是汉族的传统服饰。旗袍起源于上海,是20世纪初的汉族妇女服饰,而唐装是古代唐朝时期的汉族服饰。
汉朝历史奠定了中国几千年以来的民族文化和政治体制,是中国历史最重要的朝代之一。首先来说是文化,儒家思想代替了道家的“无为而治”,在国家治理当中居于统治地位。
秦朝统一的文字小篆难以认别,汉隶由此走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文字演变过程中重要的章节。
不论是张骞出使西域还是班超“投笔从戎”都护西域,都是积极向外拓展的典范,体现出汉王朝积极向上的民族精神。
还有对人才选拔上,到了汉朝,政府推行“举孝廉”的措施,让底层的人才有了出头的机会。
在对外关系上,汉朝具有创新精神,开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中国和西亚、欧洲等地区的交流。
汉族正是在汉朝奠定了民族形成的基础。西汉东汉都是中国文明史的一部分,奠定华夏文明!
汉服源于鲜卑族的服饰
北魏时期,鲜卑人成为中国北方的统治者,鲜卑帽随着鲜卑族的内迁而传入中原。鲜卑帽是鲜卑人长年使用的物品,它与汉人佩戴的冠冕样式不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北魏孝文帝改革服饰时鲜卑帽曾被汉族冠冕代替,但是到东魏、北齐时期,鲜卑当政者掀起反汉化浪潮,提倡其民族特色,这使得鲜卑帽更加风行,汉族人也戴鲜卑帽,连武士所穿戴的胄也近似鲜卑帽的形式。
然而服饰会因生活环境的变化而发生改变。随着鲜卑人居住区域的南迁和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鲜卑人固有的生活习俗发生了很大变化。鲜卑人不再编发,而是像汉人一样束髻。发型改变了,鲜卑帽背后的披幅就逐渐失去了原有的作用,鲜卑帽的形式随之发生了较大变化。北周时期,人们将鲜卑帽后部的披幅用带子勒起来,成为后世盛行的幞头雏形。到隋代,幞头样式基本定型,在鲜卑帽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幞头影响了中国千余年,成为古代男子头饰的典型标志。
关于我国历史背景对服饰的影响深远。不同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革都会影响服饰的演变。
在秦朝,由奴隶制社会转变为封建社会,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这一社会背景的变化在服饰上也有所反映。秦朝的服饰规范为后世所沿用,对后来的服饰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魏晋隋唐时期,社会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盛世,社会变迁为服装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的服装形制以宽袍大袖为主,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色彩素雅典雅,面料以粗布麻纱为主,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低谷的特点。随着隋唐盛世的到来,政治统一、经济繁荣、文化繁荣,国家富强,社会阶层分明,贵族阶层重新崛起。这一时期的服装形制逐渐演变为豪华繁复,注重服饰的华丽和贵族身份的象征。廓形上,狭袖紧身的服饰逐渐盛行,凸显身体线条;色彩上,丰富多样的宫廷服饰呈现出金碧辉煌、绚丽多彩的特点;面料上,丝绸织锦成为贵族阶层的首选。
清朝时期,由于八旗兵的进关,清朝服饰一改以往汉族为主的特色,改为以满族的服饰装束为主。这一变革是清朝及民初的衣饰采用素朴肃穆的满族旗装,带有鲜明对比的衣袖短窄。
总体来说,我国历史背景对服饰的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一方面是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对服饰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是不同民族、地域的传统文化对服饰也产生了影响。这些影响共同塑造了我国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服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