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晚期建筑特点?

2024/9/21 3:33:47 作者:佚名 来源:伊秀服饰网
西周晚期建筑特点?

西周的建筑艺术大体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灭商以前的周原建筑,它是周人传统建筑艺术的发展;另一部分是灭商以后的丰镐建筑,它是西周时期在继承商代建筑成就的基础上,结合周人的传统发展起来的建筑艺术。

丰镐建筑周文王所建丰邑与武王所建镐京两座城址,是西周王朝300余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尽管周公在洛阳又建了成周城,自成王起都洛直到西周末年,但丰镐二京始终是西周的统治核心,王都所在,直到公元前771年平王东迁洛阳以后,丰镐二京才逐渐废弃。

丰镐遣址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12公里的沣河两岸,丰在河西,镐在河东。今天,沣河西岸的客省庄、马王村、张家坡、大原村、冯村、曹家寨、西王村一带是一处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内涵丰富的西周遗址;沣河东岸昆明池故址以北的洛水村、泉北村、普渡村、花园村、白家庄、斗门镇一带,也是一处遗迹丰富的西周遗址,面积约4平方公里。推测丰、镐二京很可能就在上述的范围内。目前,虽然已能基本确定丰镐的范围,但它们的城墙及宫殿基址至今尚未发现。因此,对丰镐的建筑艺术只能从有关文献记载中去了解。

在一般认为是战国时人所撰的《考工记》一书中,记载了周朝的都城制度:"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园中九经九纬,经涂九-,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左传》与汉初所传《礼记》曾记述周朝宫室的外部建有为防御与揭示政令的阙;有五层门(皋门、应门、路门、库门、雉门)和处理政务的三朝(大朝、外朝、内朝)等。自从周公制定礼乐后,奴隶制的等级制度在建筑艺术上体现了出来,如周礼规定,只有天子和诸侯可使用在台基上建屋的"台门";迎门所设的影壁称"树",也只有天子和诸侯才可设"树",《礼记》所载的建筑装饰色彩是天子用丹,诸侯用黝,大夫用苍,士用黄等。究竟如何,还需要实物资料来加以证实。

但是,目前在丰镐遗址也发现了一些大型建筑基址,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业作坊遗迹。1983-1985年在沣西马王村和客省庄发现十几处夯土建筑基址,大多破坏严重。其中4号基址平面呈T字形,东西长61.5米,南北宽27-35米,总面积达1827平方米左右,是目前已发现最大的一座西周建筑基址。在这里还发现完整的大板瓦,长约45厘米,宽30厘米。完整的陶水管也有1米多长。这些应该是宫殿建筑的遗物。

在丰镐遗址发现的小型居址反映了周人"陶覆陶穴"的传统生活习俗。

如土窑式建筑,系先在地面挖一个5-9米大,深约5米的椭圆形深坑,再从坑壁一面掏出窑洞,坑底常有1-3个灶坑,并有一条供出入的土坡道将住室分为两半。这种建筑至今还是关中和豫西一些地方农村常见的住房形式。它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同时具有冬暖夏凉的特点,建于地下,也具有安全和便于防御的作用。这种建筑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个杰出创造。

琉璃河城址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北1.5公里的琉璃河城址,是西周时期燕国的早期都城。城址坐落在遗址中部的董家林村一带。经发掘,北城墙全长800余米,东西城墙已探出300余米,南墙及东西两面南段城墙因破坏严重,长度不明。墙体用黄土夯筑,宽10米左右。主城墙下部两侧有护坡,城外有壕沟。城内已发现夯土房基多处。城东南不远处发现有西周墓葬、车马坑等,出土不少精美青铜器,许多铜器上都有"匽侯"(即燕侯)的铭文。这些发现,有力地证明琉璃河城址即燕国早期都城,把北京作为都城的历史,提前到3000年前的西周初年。

西周时期除了都城和重要封国的建筑以外,在南方民间仍然流行干栏式建筑,如湖北蕲春县毛家嘴遗址的木构建筑遗迹,就是典型代表。毛家嘴木构建筑遗迹面积约5000平方米。发掘了两处地点,一处发现直径约20厘米左右的木柱109根,周围残存一些排列整齐的木板墙,板宽约20-30厘米,厚2-3厘米。木桩和木板墙呈弧形排列,由3个毗邻的房间组成,每间屋长8米,宽4.7米,显然是一座建筑群。其北还有45根桩木,一段4米长的木板墙,并发现有木阶梯残迹;其东南有大块平铺木板。另一处有桩木171根,也有木板墙和平铺木板。类似木构遗迹,在毛家嘴附近和荆门县车桥也有发现,表明当时各地的居民已在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不同的建筑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