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怎么大家都说燕青这个人活得最通透呢。别的好汉们离开梁山时,都会找到宋江说明缘由,当面跟他正式告别,而燕青却只是留下一封信,而后:
你看,燕青不仅没有亲自到宋江面前解释他离开的缘由,走就走吧,他还一声不响地挑走了一担硬通货(珠宝)。这就好比几个人一起创业,成立了一个公司,有一个人突然不想干了,但他没有当面跟话事人(牵头人)说,而是偷偷地从公司账上提取了一笔钱,留下一封信就走了。
你体会一下吧,如果你是公司的董事长,或者公司的其他合伙人(其他的梁山好汉),你心里是什么滋味儿?对于燕青这个人,你会怎么想呢?
我想,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燕青这件事儿做得有些不地道。
你想啊,大家一起创业,兄弟一场,你燕青真想退出的话,谁也不会拦着你不让你走,你怎么着也得跟大家伙当面说一声吧?你倒好,黑不提白不提,蔫不溜地留下一封信就一走了之了。更
可气的是,你走就走吧,还偷偷地从公司账上划走了一大笔钱。没错,公司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有你燕小乙很大的功劳,你若离开的话,大家伙肯定不会亏待你。但是,大家主动给你,和你不打招呼自己拿,这不是一回事儿啊!
你这样做,就像是在单方面清账一样。如果仅仅是经济账,那还好说,大家都不是看重钱财之人。让大伙儿伤心的是,你这清得是感情账,你这么做,有点儿跟我们恩断义绝的感觉,这才是让大家接受不了的。
所以从这方面来看,燕青这事儿做得是不是让人感觉有点儿小家子气呢?
初读《水浒》时,我也觉得燕青此举很奇怪。然而,多年后再次读《水浒》才明白,燕青才真正是活得通透。
绝对不是。燕青一向是个重情重义之人,看他是怎么对待卢俊义就知道了。
想当初,卢俊义被吴学究设计被“请”上了梁山,李固趁机举报卢俊义谋反,燕青在卢俊义返回大名府前,曾经提前给他报信。
卢俊义倒好,非但不听燕青的劝告,反而还踹了燕青一脚。而后,卢俊义前脚回到家,后脚就被官府给抓到了监狱。
即便卢俊义如此对待燕青,在他身陷囹圄后,燕青仍旧对其不离不弃。
因为卢俊义在牢中吃不上饭,燕青担心卢俊义饿死在牢中,便每日四处乞讨要饭,然后送到牢中给他吃。
而后,卢俊义被判刺配沙门岛,燕青怕他被李固收买的押解谋害了,又是一路悄悄跟随。就在董超、薛霸将要结果卢俊义性命时,燕青突发冷箭,将二人射杀,救下了卢俊义。
试想一下,在卢俊义被陷害后,如果燕青不管他,凭燕青的本事,完全可以远离这是非之地,自己去过逍遥日子。
更何况,燕青得知李固的歹意后,已经提前劝阻过卢俊义了,是他不听劝阻,执意回大名府的。不仅如此,卢俊义还不识好歹,给了燕青一记窝心脚。
然而,即便如此,燕青也没有在卢俊义危难之时,选择视而不见。正相反,他是冒着生命危险,想方设法去营救主人。所以你看,燕青真的绝情吗?
这时候可能有人会说了,燕青是卢俊义的家奴,他救卢俊义是忠心护主,体现的是奴性,没有一点儿的独立的精神,算不得英雄好汉。
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你也这么想,那可真就是小看燕小乙了。
燕青是对卢俊义非常忠心,但他也不是不讲原则的。要不然,在跟随宋江、卢俊义征方腊后,他没有理由毅然地离开卢俊义,选择独身一人归隐江湖。
事实上,燕青并不是不辞而别,在离开之前,他曾经面见卢俊义,举出了汉初韩信、彭越、英布被杀,这样“鸟尽弓藏”的例子,劝卢俊义尽早离开。
然而,卢俊义执迷不悟,笑话燕青说:“我们刚刚经过多少艰难险阻,终于功成名就,怎么能走呢?”
燕青见卢俊义如此执迷不悟,便道:“既然主公不听小乙之言,只怕悔之晚矣!小乙本待去辞宋先锋,他是个义重的人,必不肯放,只此辞别主公。”
所以你看,燕青已经向卢俊义表明自己要离去之意了。
卢俊义道:“你辞我,待要哪里去?”
看到卢俊义这么问,燕青不知道是不忍心对他说自己要离开,还是怕卢俊义拒绝自己(卢俊义心里还是把燕青当做自己的家奴呢),只能对他说:“也只在主公前后。”
卢俊义笑道:“原来也只恁地。看你到哪里?”意思是说,离得我,你还能有好日子过?
燕青纳头拜了八拜,当夜收拾了一担金珠宝贝挑着,竟不知投何处去了。
所以你看,燕青为什么执意要离开啊?还不是看透了梁山好汉们跟西汉开国的三个异姓王一样,将要面临被“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
或许有人会说,燕青劝卢俊义不成,怎么不去试着劝劝宋江呢?跟卢俊义相比,宋江是个明白人啊!
您还真别说,其实燕青不是没有劝过宋江,恰恰相反,他第一个劝的就是宋江。而且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早在征方腊之前,燕青就已经劝阻过宋江了。结果,宋江也是不听劝的主。
宋江跟卢俊义的执迷不悟还不一样,他不单单是不听劝,更可气的是,他是明知道征方腊会“损兵折将”,明知道朝廷会卸磨杀驴,他仍旧不回头。
所以,燕青是因为心里看不上宋江,才不愿意跟他当面告别。
这一点,从燕青离开时,给宋江留下的信就可以看出来了。燕青的信是这么写的:
你看,燕青开头用了“辱弟燕青”,这是在强调自己跟宋江是梁山拜把子兄弟的事实,这没啥问题。然而,你再往下看,你看他是怎么称呼宋江的,发现什么不对了吗?
没错,燕青在信中以“辱弟”自称,但他却没有称呼宋江为“公明哥哥”、“宋大哥”。燕青称宋江为“先锋主将麾下”,这是大宋朝廷给宋江的封号。
燕青这是有何用意呢?
燕青是在表明,现在的燕青,仍旧是梁山的燕小乙,但宋江已经不再是梁山的公明哥哥了,而是朝廷的“先锋主将”。
而后,燕青强调自己“命薄身微,不堪国家任用,情愿退居山野,为一闲人”,怕“主将”义气深重,不肯放自己离开,就“深夜潜去”了。
最后,燕青还给宋江留下了四句拜辞,“雁序分飞自可惊,纳还官诰不求荣。身边自有君王赦,洒脱风尘过此生。”
这四句话,可能别人看起来没啥问题,但宋江看了之后,一定会脸红。为啥呢?
因为,这是属于宋江和燕青的“暗语”,其中的门道只有他们二人知道。
怎么回事儿呢?
这就要从“五台山宋江参禅,双林镇燕青遇故”那一回说起了。
各位看过《水浒传》原著的看官可还记得,在梁山大军破辽归来后,经过五台山地界时,宋江让鲁智深带自己到五台山上,找智真长老参禅,求问梁山的前程。
智真长老见到宋江后,送给了宋江四句佛偈:
智真长老这首佛偈也好理解,他把梁山好汉们比喻成群结队御风飞行的大雁,“东阕”的字面意思是宫殿东门前的望楼,古代通常用其指代朝廷。
所以,智真长老是提醒宋江,虽然梁山大破辽军(108将中没有人员伤亡),但以后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梁山好汉们再次回到朝廷时,必将不能团圆。“双林”是你们功劳的顶峰,如果到了”双林“你们能就此罢手,可以保证福寿双全。
拿到智真长老的偈语后,宋江开始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请智真长老明示其意,智真长老说,偈语是禅机隐语,需要自行参悟,不可明说。
宋江下了五台山之后,就将偈语说给卢俊义、公孙胜等人听。众人听后,也参不出其中的禅机。于是,宋江就将此事放在一边,率大军继续行军。
而后,大队人马到了一个叫“双林镇”的地方。《水浒传》原文是这么描写的:
这个景别是一个读者视角,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上帝视角”。文学中这样的描写,一般都是作者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没错,这就是智真长老佛偈的禅机。
此情此景,加上“双林镇”这地名,按理说宋江也应该多少会领悟到些什么。
但是,接下来作者没有写宋江,而是重点写了燕青。
当时,燕青也跟在大部队中。他走着走着,突觉自己的胳膊被人扯住,回头一看,原来这人他认识,是自己的旧相识——许贯忠。
两位老友重聚,马上相互行礼。怎知,这一幕正被宋江看见。
你别看宋江的武艺稀松平常,但他识人的本事可不是一般的了得,仅是瞥了一眼,他就确定跟燕青搭讪的这个人,必定不是个庸人,一定来历不凡。
一打听之下,果然,这个许贯忠是武状元出身,而且是文武双全,兵法、武艺、谋略样样精通。
按照燕青的话说,“贯忠博学多才,也好武艺,有肝胆,其余小伎,琴弈丹青,件件都省的。”总是,就像是另一个燕青,是一个难得的人才。
宋江之所以能够统领群雄,就是因为他爱惜人才,会笼络人才,尤其是许贯忠这样的人才。
所以,听燕青介绍完许贯忠后,宋江马上就对其一番恭维,邀请他入伙。
这要是搁以前,宋江拉人落草入伙之前,如果不把人的后路给绝了,他绝不敢说这话。
但此时的宋江早已不比当初了,梁山已经招安,他又成了破辽先锋,前途一片光明。所以,在邀请人入伙时,宋江也多了几分的底气。
然而,面对这样的大好前程,许贯忠却不为所动,以要侍奉老母的理由,婉拒了宋江的好意。
宋江也不强留,允许燕青接受许贯忠的邀请,到他家小聚几日,暂时离开大部队。
就这样,燕青请了假,跟着许贯忠来到一个山凹里,见到了一个世外桃源。
拜见了许贯忠的高堂后,二人就吃着村醪野菜,谈起了心。
燕青深知宋江惜才,一定会遗憾错失自己的这位老友。而且,那时候他也觉得梁山会受到朝廷的重用,所以,他又对许贯忠劝说道:
许贯忠不为所动,叹息道:
“鸟尽弓藏”,燕青听罢,联想起了宋江前几日在五台山求得的偈语,顿时恍然大悟。
次日,燕青便辞别了许贯忠,赶往东京汴梁与宋江和卢俊义汇合,奉圣旨面见了宋徽宗。
燕青真的悟出来了吗?
没错,他真的悟了。
后来,在梁山军平定了王庆的叛乱后,分兵返回东京时,又路过了一个叫“双林渡”的地方。《水浒》中是这样描述的:
《水浒传》写这么一段燕青射大雁的描写干啥?其意义肯定不一般。
燕青在这里与其说是秀箭法,倒不如说是在提醒宋江,提醒他智真长老的佛偈的含义。
那宋江领会到了吗?看他接下来的反应就知道了:
宋江把燕青叫到跟前,问道:“恰才你射雁来?”
燕青答道:“小弟初学弓箭,见空中一群雁过,偶然射之,不想箭箭皆中。”
宋江道:
你看,宋江说大雁是礼义之禽,而且已经把上飞的大雁比作梁山众兄弟了,看到大雁队伍失去几个成员,宋江之所以伤心,是联想到了智真长老那句“当风雁影翩,东阙不团圆”了吧?
听宋江说完,燕青知道,宋公明大哥也已经悟出了智真长老的佛偈了,于是,他也就不多说了,等着看宋江接下来做什么。
然而,接下来,宋江什么也没做,回到京城后,他领了圣旨,成了平南都总管,征讨方腊正先锋。梁山大军马不停蹄,开拔江南,去征讨方腊的叛乱。
从这一刻起,燕青对宋江产生了想法:宋大哥是不在乎兄弟们的生死,还是存在侥幸心理啊?
燕青情愿相信是后者。
后来,征方腊一行,梁山军虽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但是,他们损失惨重,很多结拜兄弟永远留在了江南。
智真长老的偈语最终还是应验了,宋江明明已经悟出了偈语,却选择忽视它。燕青明白,这是功利之心在作祟,宋江太过于贪恋体制中的那个虚幻位置了。因此,宋江虽然悟出了智真长老的佛偈,明知道征方腊的结局,却依然愚顽偏执,不愿就地解散队伍,不愿为梁山好汉们保得福寿。
更可悲的是,在征方腊后,面对失去众多兄弟的结果,宋江仍在为自己找理由,期望永远维持和领导梁山这个庞大的团体,用这个作为政治资本,以换取在体制中更高的地位,并维持这个地位。
燕青彻底看清了宋江的真面目,什么兄弟义气,只不过是他博取功名的工具罢了。
宋江是在乎福寿的人吗?他在乎的是能不能够青史留名。他知道智真长老佛偈的意思又怎么样?,他会因为几个其他兄弟的性命,就放弃为朝廷效忠?宋江作为主帅,不会亲自冲锋陷阵,所以,被射落的几率很小。至于其他的雁儿们呢,即使被射落,在宋江看来,那是为了国家而牺牲,这是属于他们的造化。
正因如此,燕青才不愿意跟宋江当面告辞。宋江那么聪明,也不会不明白燕青当初射雁,表面上是炫技,实则是对他的提醒(双林福寿全)。征方腊后,两个人都心照不宣了,面对面,又能说些什么呢?
燕青难道能去质问宋江,“当初,我搭弓射雁,已经提醒你了,而且,我也知道你已经悟出来了(佛偈),你为何不听?”
宋江会怎么答呢?他会回答吗?
燕青也没有那么单纯,去当面质问宋江。但他也不愿意再看宋江进行虚伪的表演。所以,劝卢俊义不成后,燕青只挑走一担珠宝,并且给宋江留下一封信。在信尾,燕青又提起了“雁”,对宋江可谓是“杀人诛心”啊!
我认为,这是燕青选择的一种告别方式,不是对宋江告别,而对自己和梁山的这份情感羁绊的告别方式。
燕青的这种拿钱走人的方式,既是算账,也是清账。
这时候问题来了:燕青以这种市井买卖人的做事方式离开,难道不怕梁山好汉们看轻了他?
其实,燕青要的就是这种效果:他虽然对宋江失望,但是跟其他的兄弟还是有感情的,哥哥们看轻了他,就会很快地忘了他;他只有以这样决绝的方式离开,以后自己才不会对梁山念念不忘,才不会后悔离开。
燕青是一个重情重义之人,但他却将自己与梁山的情义,用一担珠宝划了等号。因为,只有这样做,他才能无牵无挂,彻底地离开。所以说,燕青这个人,是活得真通透。
END
本文为“达文有话说”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