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展示古代耳钉图片  古代耳饰分类小知识

2015/8/24 12:49:22 作者:T1-hecui… 来源:伊秀服饰网
古代耳钉叫:瑱、珥、珰、玦。珠玉做的耳饰。譬如战国策·齐策三》记载:"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

(四)、耳环

 耳环,又简称“环”。耳环的形制,最初是以金属为主体材料制成的环形耳饰,到了辽宋时代,则转化为饰物后戴有环脚的形式。环脚即用作簪戴的细弯钩,宋代略短,到了明代则在耳后伸出很长,有约束行为,使人端庄之意。这种耳饰出现在冶金技术产生之后,在此之前,人们的耳饰大多以玉石为之,如玉玦,珰等。
“耳环”之名在史籍中出现得较晚,可能和汉族人在宋以前不流行穿耳有关。在南北各少数民族中,金银制的耳环一度称做“耳鐻”。《集韵·鱼藻》载:“鐻,金银器名。”又“璩,环属,戎夷贯耳。通作鐻。”《山海经·中山经》:“(青要之山)神武罗司之,其状人面而豹文,小要而白齿,而穿耳以鐻。”郭璞注:“金银器之名,未详也。”郝懿行笺疏:“(《说文》)新附字引此经则作‘璩’,云:‘璩。环属也。’”均说明耳鐻即环状耳环。《后汉书·张奂传》:“先零酋长又遗金鐻八枚,奂并受之。”《魏都赋》载:“鐻耳之杰。”清李伯元《南亭笔记》卷五:“幼时耳上有穿痕,至老犹存,宛施环鐻。”云南古滇国墓以至越南东山文化的遗物中,都曾发现戴这类环状耳饰的人像。[1]
目前能见到的有关耳环的记载,以晋六朝为早,但其佩戴对象,主要是南北各地的少数民族,且不分男女,均可戴之。如《南史·夷貊上》:“林邑国……男女皆以横幅古贝绕腰以下……穿耳贯小环。”六朝以后,少数民族穿耳戴环的习俗一直有所延续。如《峝溪纤志》:“苗妇人耳环盈寸。”《瀛涯胜覧》:“阿丹国妇人耳戴金厢宝环。”《贵州通志》:“土人女子耳戴大环垂玉肩。”《郡大记》:“大邦妇人耳戴大金圈。”[2]周去非《岭外代答·海外黎蛮》:“其妇人高髻绣面,耳带铜环。”[3]等等,都说明长期以来,穿耳戴环一直是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妆饰习俗。
 汉族男子不尚穿耳,也不喜佩戴耳环。而汉族女子普遍佩戴耳环则要到宋代。
(五)、耳坠
耳坠,又名“坠子”。耳环所缀饰物是不可摇晃的,耳坠则不然,耳坠是在耳环基础上演变出来的一种饰物,它的上半部分多为圆形耳环,环下再悬挂若干坠饰,人在行动之时坠饰可来回摇荡,颇显戴者婀娜摇曳之资,故名耳坠。因耳坠相对于耳环更显活泼,不如耳环端庄,故没有耳环正式,宋元明之际,女子耳饰多以耳环为主。自明代晚期开始,耳坠才相对多见一些,但款式也大多比较简约、节制,并无过长,繁缛的流苏。耳坠在中国封建社会真正的大流行是在清代,这和明代中叶兴起的心学及心学异端思想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冲击有关。
从出土文物观察,中国先民佩戴耳坠的习俗,可一直上溯到新石器时代,但形制多比较简单,通常以玉石磨制成坠,上部各钻有小孔,可用绳带穿系佩戴。还有一类耳坠和耳珰组合佩戴,将下坠的珠玑穿系于耳珰的空心穿孔之中,垂于耳下,称之为“珥”。或许直接将丝线穿入耳洞有一定困难,也不甚美观,故此古人在金属工艺尚不完备之时发明出了玉石制的空心耳珰用以穿挂坠饰,可谓独具巧思。

上一页123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