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西藏服饰文化大揭秘 带你了解中华文化奇葩

2015/9/13 17:15:18 作者:W1-lexia… 来源:伊秀服饰网
藏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朵奇葩,作为藏族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藏族服饰文化也同样源远流长,多姿多彩,独具魅力。一、藏装的地域性差异西藏服饰文化……

藏族服饰的另一个特点是大量使用金银玉珠宝器等饰品。由于金银是高贵、豪华、庄重和纯洁的象征,使其成为了许多民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之一,藏族服饰也是如此。藏族服饰艺术的衬托原则也体现在金银饰品上,表现为饰品的花纹图案一般有地纹和主体纹。如果说服装的深色大底是感觉上的低位,被衬色是高位的话,那么金银饰品上的地纹也是低位,主体纹则是高位。低位映衬高位,高位反衬低位,主体明确又和谐统一,一般说来地纹以忍冬纹、云纹、水纹等较普遍。一件饰品往往以三层次纹样的堆叠,构成浮雕式的体形。如常见于银饰腰带上的双龙高浮雕,主纹是双龙,周围四下部分则镌出珠宝纹,其下是祥云地位,显得中心突出、层次分明。依据同样的原则,还形成了分层模样的特点,就象藏族的吊刀鞘,其颈部一圈万字连续纹样,正面六朵嵌有珊瑚的莲花与背面一对坚拉丝把鞘分作左右两串,再用箍子分成上、中、下,形成两方三排六格,多饰以镀金之龙穿行于云雾中,组成三排二方连续,也体现了层次分明、满壁生花的特点。农区男子穿一种大领开右襟的氆氇长袍。穿时将衣服顶在头上,腰系一条带子,垂下去的部分使其略过膝盖,伸出头后,腰部就自然形成一个囊袋,可以放进随身带的物品。脚穿皮靴或“松巴鞋”,赤脚的也有。过去的俗人男子都留发辫,有时为了便于操作,就把辫子盘在头上。一般都穿两耳,左耳带一个大耳环,藏语叫“纳龙”。 喇嘛则一律穿紫红的裙子,长齐脚面;上身穿一件背心,外披一张有身长两倍半的紫红色的披单,称为“袈裟”;脚穿特制的喇嘛靴,普通喇嘛打赤脚的也不少;按规定应戴的帽子,多半在念经时才戴,平时出寺庙一般不戴帽;僧官和活佛有规定的帽子,出门则要戴上。喇嘛和尼姑的服装有等级界线,无论式样、颜色或质量,均要根据地位决定,地位较高的,他(她)们的坎肩上均镶有缎子,长裙和披单则为毛料,鞋上也镶有一块缎子表示其地位。
农区和城镇的妇女,冬季穿长袖长袍,夏天穿无袖长袍,内着各种颜色和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有彩色横条的“邦垫”(围裙),但姑娘一般不准系。由于西藏各地的自然条件、气候不同,服装的样式也有差别,如工布、昌都、山南、日喀则和拉萨等地,有明显的地区特色。装饰方面,地区特色更为明显。一般说来,少女时梳一条发辫,成年后分成两条,另在头顶分出一小撮以供挂“巴珠”。“巴珠”是一种三角形的头饰,普通以布扎成一个三角形的架子,上面缀以珊瑚、松耳石,胸前照例戴一个“嘎乌”(佛盒)。两耳前面挂一双鱼形饰物(耳挂)。
牧区
西藏牧民大都生活在辽阔无垠的藏北草原,那里海拔高,风沙大,气候酷寒,他们的服装首先以挡风御寒为目的,当然也注重实用和美观,藏北草原盛产的羊皮是制作服装的主要材料。藏北牧人平日都穿宽大、厚重的羊皮袍,坦露右臂,亮出古铜色的胸膛。袍子大都是光皮的,有的在袖口、衣襟、下摆用15厘米左右的黑平绒镶边。白天穿在身上,晚上可当被盖。他们爱蓄长发,掺入红色丝线编成发辫盘于头上,颇为壮观,故称“英雄发”。夏日戴红缨毡帽,这种帽子非常古老,很多壁画里的山神都戴这种帽子。冬日戴毛绒或狐狸皮帽。在吐蕃时期,甚至以后的一些年代,狐皮是作为怯弱的象征,对临阵逃脱的胆小鬼才强迫其披戴狐尾以示羞辱,吐蕃和帕竹法律中都有“懦夫狐狸律”的条文。但近代牧区甚至城镇和农村盛行戴狐狸皮帽,讲究头脚齐全并用绸段帮衬。牧人在节日或盛大庆典上多穿羊羔皮袍,用毛料或缎子做面料,领口、袖口和下摆镶水獭皮或豹皮。他们腰系制作精美的火镰石盒、子弹盒、鼻烟盒等,胸前或右侧挂座钟形的护身符。牧区男子还离不开腰刀、短刀和火枪。这些过去是防身的法宝,现在逐渐成为一种装饰或财富的显示。牧区妇女平日也穿羊皮袍,领口、袖口和下摆先用黑平绒镶边,再以红、蓝、绿三色平绒条作装饰。她们的腰上挂满奶桶钩、针线盒以及牧鞭之类的东西。夏日牧野,三五成群提着奶桶款款而行,佩饰叮当,发出美妙的音律。牧区妇女的节日长袍,多用轻柔洁白的羊羔皮制作,面料选用花色适宜的毛料或缎子,腰间系金银制品和精美小刀、钥匙链,脖子上挂串串项链和金银佛盒,头发梳成多股小辫拢至耳轮上部,用红绿丝线横揽半圆,细辫从肩背以下接编黑线于腰际,戴呢绒或几乎与皮袍等身的氆氇长披,上缀松石、贝壳、银币等等。近年来当雄、那曲、青海玉树、果洛等地夏秋之间的赛马会上,都有牧民服饰比赛,展示牧民的各种服装和佩饰,令人眼花缭乱。

上一页123